北京师范大学论坛|北师大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大镛先生的故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0-11-25 14:3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18年3月12日,陶大镛出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一个排字工人家庭。他的父亲16岁就当起了工人,长期在商务印书馆排字车间做工,家境贫寒。陶大镛从小就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读完子弟小学之后,接着上初中。但是,当他踏进初中二年级时,因父亲失业而不能继续读书。后来通过亲友的帮助,改为半工半读,勉强维持到初中毕业。这时,他的父亲要求他去工厂做工,但他并不甘心就此辍学,而是想方设法地投靠免费的学校,于是他进了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高中商科。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他读到高中三年级上学期就提前毕业,进了一家电机制造厂当簿记员。
  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民不聊生,亿万民众受欺压受凌辱,租借地区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些都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陶大镛渐渐明白,国富民强之日,才是中国人扬眉吐气之时。然而,要振兴中华,必须发展民族经济,这引发了陶大镛对经济学的偏爱。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数、理、化等课程,终于考上了学费较低的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经济系,从此与经济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我是1936年秋天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的。在一年级时,只知道发奋读书,不大过问政治。那时还要写些稿子,靠点稿费维持自己的生活。1937年夏,‘七七’事变爆发后,由于祖母和父亲病重,我回到了上海。七月底八月初,在三天之内,祖母与父亲相继去世,我是独子长孙,那年才20岁,刚刚料理完丧事,谁知‘八一三’上海战事又起,全家从闸北逃到租界,挤住在一间小阁楼里。我仍靠写稿子维持生活。正在这时,收到学校来信,中央大学决定迁移到重庆,要我赶快回南京去报到。我到底去不去?思想波动很大,真是左右为难。幸好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二姐夫鼓励我走,他说今后母亲和姐姐的生活由他负担。就这样,我两手空空,只背了一个布袋,在炮火中匆匆离开了上海,由于没有钱,我从上海步行到镇江,在镇江遇到了同学,一起回到南京,又从南京乘船同赴重庆。我们乘着一艘货轮,住在船的底舱到了武汉。在武汉等船时又遇到日本飞机轰炸,过三峡时历尽艰险,终于在1937年9月初赶到了重庆。”

                                                                             ———陶先生2001年自述(陆方整理)

       杨国昌(陶大镛先生的硕士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跨进大学校门以后,陶大镛先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读了一本又一本“古典的”和“庸俗的”经济学著作,同时还挤时间写些文章,靠微薄的稿费来维持生活费用。在学生时代,陶先生想当记者,办刊物,有时也曾希望到中学去教书;虽然羡慕过大学教授的地位,也向往过出国留学,但当时对于他而言,只是一种奢望而已。当初向上海《时事新报》经济版试投了《中央储备银行的职责》一文,很快就被刊登出来了,这是他的“处女作”,当时他喜出望外。那时,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书堆里,根本没有时间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直到后来他祖母和父亲在贫困中相继去世,再加上抗日战争爆发,在这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现实面前,他开始考虑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了。

(二)


        “从1937年到1940年大学毕业,在大学二、三、四年级的几年里,我都是在沙坪坝度过的。那一段难忘的岁月,很值得回忆。当时生活十分艰苦,中央大学是借重庆大学的一侧,在松林坡上盖起了一片简陋的平房。集体宿舍是几百人一大间类似仓库式的平房,睡的是双层床、上下铺。洗脸间是半露天的,每个人的饭碗都放在脸盆里。饭厅里八个人一桌,大家都站着吃饭,伙食由学生会自己管。虽然有时要‘抢’饭吃才能吃饱,但每餐还能四菜一汤。当时四川桔子、花生都很便宜,桔子一角钱一大筐,偶尔还能打打牙祭,生活是苦中有乐、富有朝气!只是,像我这样的穷学生就更困难了。当时我在重庆举目无亲,冬天只有一件绒衣,经常是光着脚穿球鞋,在重庆大学的操场上跑步。有一次得了疟疾,没有钱买药,我睡在上铺直发抖,同学让我换到了下铺。一天晚上,我起床到门口解手,不觉晕倒在尿桶边,恰巧后来天下雨了,感到脸上发凉才醒过来,当时幸好年轻,醒后坚持站起来,洗了脸再回到床上。
  那时生活虽然艰苦,读书空气却很浓。我们的教室十分简陋,图书馆阅览室也很小,但是藏书不少,主要的参考书都有。大家学习刻苦勤奋,到图书馆还要早去抢座位。我们的学习还常常受到日本飞机轰炸的干扰。在1939年‘五四’大轰炸期间,每逢下午一拉警报,我们就要跑进防空洞。即使在防空洞里,同学们还在学习,或看小说,有人还朗读莎士比亚诗句……警报一解除,学校就上课,秩序很好。当时中央大学拥有很多具有学术权威地位的名教授,对学生们影响很大。如宗白华先生讲美学,方东美先生讲康德哲学,沈刚伯先生讲西洋史,孙本文先生讲社会学原理……我很喜欢听沈先生讲课,他一上讲台,不仅教室里坐满,连窗口,地上都站满、坐满了人,各系学生都可以自由地来听课。教授们教学认真,中午也不回家,他们生活相当清苦,常常是吃一碗阳春面就当了午餐。学生们课余去请教,他们也不怕麻烦,因此师生间感情深厚,关系十分融洽。当时的教务长童冠贤先生,在经济系讲‘西洋经济史’也很受学生欢迎。我在二年级时,因成绩不错,已获得奖学金,在‘西洋经济史’的考试中,我用中英文同时答卷,童先生颇为赞许,鼓励我博学,还经常借书给我。
  当时的同学,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关心时事,抗战气氛浓,爱国热情高。可是校内的政治情况很复杂,每届学生会改选时斗争都很激烈,国民党通过‘三青团’操纵学生选票。有一批‘三青团员’、党棍子,早该毕业了,还不走,一呆就是六七年,他们是‘职业学生’,为反动政治服务的。那时校内也有我们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活动,在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也培养出了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我在大学一年级时,不大过问政治,很幼稚;二年级到重庆后受抗日战争影响,接近进步同学,逐渐接触了进步书刊。我读了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后,才认识到资本家是如何剥削工人的。当时我激动地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人怎样变成了‘会说话的工具’,我懂得了‘儿童的鲜血怎么会变成金属货币’,我更懂得了资本主义的工厂又怎么会变成苛罚的拷问室。从这时候起,我不再把父亲之死只看作‘个人的悲剧’,我深切地理解到它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了。从这时起,我不再为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所麻醉,我狂热地开始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了。从这时起,我不再消极地憎恨旧社会,我勇敢地愿为新社会的创建而努力了。”                                                                  
                                                             ———陶先生2001年自述(陆方整理)
        沈越(陶大镛先生的博士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分党委书记):陶大镛先生是一个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人,我觉得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趣和研究,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有很大联系的,也跟他的家庭出身有关系。他经常向我们提到他是一个工人的儿子,所以他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和心血。

(三)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到北京时,有人问我是如何接受马列主义的,我说,就是从学习《政治经济学》开始,联想到我的父亲,他从16岁起到去世,一直是商务印书馆的排字工人。我从小就常到排字车间看父亲排字,他瘦弱的身影,他苦难的一生,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去世时才49岁。我读了《政治经济学》,才懂得像父亲那样的无产阶级是怎样受资本家剥削的,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思想有了转变,接受了马列主义。此后我真是如饥似渴地要求学习,起初,找不到《资本论》,我就念英文本;后来,我拿出奖学金的一部分,托人到香港买了三本英译的《资本论》,在一个暑假里就把它念完了,这部书我至今还保留着。”                                                ———陶先生2001年自述(陆方整理)


         赵春明(陶大镛先生的博士生,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多年来,陶大镛先生对《资本论》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总是爱不释手,即使在颠沛流离的艰苦岁月中,也一直把它带在身边。现在我们翻开他珍藏的这部著作,从页边下注明的日期,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当时的读书进度。显然,当时学习《资本论》对于他的政治启蒙以及后来在经济科学上的造诣,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利用学校放暑假的机会,他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著作,并且马上用“卡奇”的笔名,在重庆出版的《读书月报》(1940年)上发表了《我是怎样读<资本论>的》一文,介绍他读《资本论》的体会。他的笔名“卡奇”取意卡尔·马克思和伊里奇·列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陶先生对马列主义的追求和信念。而且正是这种坚贞不渝的信念,成为了先生日后历经坎坷曲折、努力探索真理的力量源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师范大学论坛 ( 京ICP备07038780号 )

GMT+8, 2024-5-3 00:18 , Processed in 0.4134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