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论坛|北师大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921|回复: 0

[原创推荐] 是谁推动了历史发展的双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9 1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站在历史的角度能看清人与世界的真正关系,个人的得与失也能造就历史,就看在现实的圆点上你怎么走。

【事业成败在能力,做人成败在人品】 能否作到前几章提到的内悟、识御和气势方面的要求,造就了一个人人事上的成败。但久远的成就大小、功过是非,却取决于一个人的人品。能在一个时代一显身手和历史中留名立节者,都是一些志向不凡、才能出众的人,但行事却有正邪善恶之分,结局却有美名千秋和遗臭万年之别,其主要因素就是人品的不同。
【情的三重境界】一个人的人品的如何,取决于他情怀的高下。其中,情表现为爱憎喜怒等形式,由心理感觉上的利害得失而发,而这种得失利害的判定标准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情趣的方向。当你以为是得到而欣喜的时候,在与你有着不同情怀的人眼中就可能认为是失去而忧伤。因为情趣分为三个层次:小者为欲,进而为德,再大则为道。不同层次的人,他们的眼界不同,观察角度就不同,对事物变化对自身的影响就会有不同的判定标准。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追求一种经过努力后的自我实现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当他的追求能轻易达到时,便会转移方向,追求难度更大的目标来证明自我更高的的存在和价值,这个目标就是【情趣】。而自觉经过努力难以实现的东西也不会成为一个人的情趣所在,只有觉得可望而又可及的、能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时,才会把它作为自己津津乐为的心定的目标。且一心不可而用,情趣在欲则疏德远道、而在自求蝇头小利中沉浮;情趣在德则整日溺于交游、而不再计较一时得失以求信誉明达;情趣在道,则会自觉地抑欲忘德、不惊宠辱而痴于求真。因此,欲得逞则情趣止于欲,德得逞则情趣注于德,道得逞则情趣终于道,追求不同,便形成了人的不同情趣品位,人生的境界和结果自然不同。
【情趣形成的途径】 情趣并非终生不变,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进化和互变的。情趣的原始出发点是个人的生理欲望和生存发展的某种需求,世间最多的就是这种一生只追求着个人欲望或满足于一时之需的的俗人,人间烟火滚滚满目,万丈红尘沧海横流。虽然它是无垠的荒原,但更是所有发展可能的源泉,不同的只是如何引导他们的流向。只要经过开垦、种植,就能成就葱葱林海、万丈秀木,所以,每造就一个伟大的时代,就需要有一个伟大的舵手来引领这种改变;当这种欲求能轻易获得(仓廪实而后知礼节,饱暖而后思淫欲,就是一种满足后的转移和升华)或自觉难以通过个人的能力实现(时局变乱,生存危艰时团结共御外侮)而不再以欲为意时,便会树立起独特的目标和志向,进而外向与人交德,这部分人便是脱颖于红尘的仁人志士或草莽英雄或乱世奸枭;以德交游仍不满足或难以实现自己的成就感时,便会透过种种幻惑去追求那种永恒无尽的道,这部分人便是超越于世俗之上,能够拨云见日、为世人导航的圣贤。这是被动的改变和自然进化的途径;另一种是因为所受的教育或环境、习俗的熏陶或某种人事和见闻的影响,而触及观念的根本,被感化、启迪或激发,在处身的环境之外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慨然有志于天下或反坠于万丈红尘中,主动地更改了自己的情趣。
【情趣优劣的价值】历览古今中外,欲望如海,淹没了多少才智之士。只有跨越了欲的境界、追求更高层次的德与道的人,才能实现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升华人生的意义。因为虽然欲、德、道都会成为人生追求实现的动力,但欲者志在徇私,德者志在交接纳友,道者志在天下万物。有人说,情趣取决于一个人的职位,在高层便会形成高尚的情趣,在底层就会只为生计而奔波,人都是到哪山上唱哪歌。我却认为孔夫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不想在条件不具备时遗羞作乱,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一种身在底层的天下忧患,所以说,【情趣与职位关系不大】,只是欲者处尊位,危害更大而已。因为纵处天下至尊,欲者也为一己私利谋,所以其谋也诈,其行也害,谋事则事毁,处局则局乱;德者纳友广援,崇利则偏于私,崇信则趋于公,在于两可之间;道者存草介之身也心系天下,其谋诚,故行也智,理事则事兴,处局则局荣。纵然欲者因其微小而易成,但欲壑难填,会让一个人禁限于苟苟营营中自谋一生;道者因其大而难穷,所以会让求道者孜孜不倦终生以求,却在求索中济世和垂名,使人生得以光大。并且,欲者易因其偏执和欲得者众多而为机谋所羁、争夺者所危,而求道者明于兴衰的规律、变化之根本,才能不惑于形、不困于势,不为善善恶恶所迷则不为物欲所累。正如孔子所说:“道者如龙”——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跑,但最终都能被智者用不同的势所困获,至于龙,却不知道可用什么手段得到他。因为所有机谋都需要依附于势而设,最终都受着道的制约和转化,【求道,乃是智的最高作为】。因此,情趣的高低,是人事最终成败的前提条件,隋唐时期,同是杀兄逼父而登基,罪恶手段如出一辙,杨广成了亡国之君,李世民却成了一代贤王、万世英主,区别就在于情趣的不同。只要是为了顺应大道之行、社会进步、人民安定、家国兴旺等目的,却不是为了一己私欲去作为,即使未成之前是冒天下不韪的阴谋,急难时从其权变,也会因为随后的成就得到众人的仰慕而转化和洗白。
  【怀】就是一个人的气量容度。情的高下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拥有大智,怀的大小却决定着一个人能取得的成就大小。好比是一个容器,情的层次决定里面盛的是油还是水,怀决定着它能容纳多少东西。怀小不能容物者往往因心性太躁、易任气使性而浅尝辄止、失去探究精微的能力,或心胸眼界太窄、易孤注一掷而失去全面探索的能力,都难以进入道的境界,从而缺少成就大业的见识和眼界,所以其人事功成也微。情怀至伟的人,其才情扛得起天,其德量容得下地,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得到万人的敬仰。只有具备了高尚之情之后,才能有意开拓自己的远大胸怀,但怀的大小也对情的高下有着反制作用,只有同时增进自己情怀的修养,让自己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和江海虚纳百川的襟怀,才能积微成巨、成就济世之功。
【江山代有才人出,能领风骚在情怀】 最终成就巨大者,只在于当事人具备着崇高的情怀。因此,【情怀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一个自私而刻薄的人,只能营营自足,永远难以取得大的成就。只有道德而怀巨者,智而诚信,使天下归附,总揽英雄,则其功成必宏。求欲而怀巨者,必定要诈伪而忍才能汇聚一时人情,籍众力功成然后利归一身。而天下神器,财货公物,人人欲求,能借众力而成,也能因之而败。纵因诈忍得于一时,却也会因此而遗祸于后。“愿世世勿生帝王家”,亡国破家之言犹时时绕耳,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兴亡的例子足以说明这种道理。
  【注重环境影响和教育对人情怀的塑造】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取决于他拥有的情怀。人之初,性本恶和性本善的论点都是只注重了人性或私或公的一面,尽管人的品性中有天生差别的成分,但主要还来自环境的影响和后天的教育引导。高尚的情怀是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身的学习形成的,比如建国之后,在公有制的倡导下,雷锋精神成为广大民众崇尚的偶像,尽管当时生活普遍贫穷,但却都竭尽所能去帮助别人,人心纯洁而同一,才有了在外人眼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大庆油田、红旗渠和及“两弹一星”等中国奇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旱灾,据老人们讲树皮都吃光了,我们家曾经几天都揭不开锅,但父亲有一次在车站拾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介绍信、两毛七分钱和几斤粮票,父亲硬是自己饿着肚子,跑了二十多公里,按照介绍信的地址把失物送到失主家中。那个时代虽然穷的很,但真正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心是高尚的,一些“五保户”老人家的水缸、天不亮就有人偷偷地打满了水,许多公益场所、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都是不取分文的义务劳动,不管谁家修房盖屋,全村人都会伸出援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绝对不只是一句口号,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我们河南许多自己家里还饿死人,却还烙馍、捐衣,支援其他灾区群众,当时有不少人家还收养了从安徽的灾区里救助出来的孤儿,并把他们当成亲生儿女、养大成人,这就是高尚情怀是能够培养出来的有力佐证。
【道德物势的有机协调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那时人穷不喊穷,却想着一心为公求高尚,是我们现在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而现在人生活条件比那时强百倍,天天不断酒肉,穿金戴银还喊穷,千方百计投机钻营去捞钱,为什么?【两种极端走向而已】,把个人私有和社会公有绝对化了起来,之所以公与私之间出现这种严重对立现象,在于二者之间没有设立一个平衡冲突的共同点(这里只是探讨环境对情怀的影响,如何找寻一个公私之间的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另当别论,总的宗旨是顺应人心与道德引导相结合),随着这个平衡点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让公与私最终走向融合。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公私应该是一体两面的,私是公的发展源泉和组成单位,公是私的格局和境界,没有私有的昌盛,公有制就会僵化而失去活力;无大公益的确立,私有的繁华就无保障和持续发展的可能。试论天地万物之间:春风夏火以生成,秋杀冬藏以蓄积,万物在这周而复始的兴衰中雨露均沾,在各自的欣欣向荣中共同显示着道德的力量。相对于每个人的社会属性而言,道德为公,物势属私,没有物势的丰富就难以强大,不去明道修德就难以致长远。道德清明必须适宜物势的生长,物势的匮乏不能滋养道德的长久,贫困的民生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只有仓廪实才能教导民众知礼节。当然,再好的生存环境和良好的氛围,自己不破土发芽,也难以成就生命的生机,但成以春华、报之秋实,成功之后就应该对社会予以回报,同时也成就自己的延续和发展,而不是走入对立和疯狂的迷局。
【高尚的情怀成就公正的社会】公道不是无极限的享用,私欲也不是无止境的贪婪,社会和人生的正常发展,都要求【中庸而务实】,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雷锋成了傻子、自私自利成了精明,当社会失去许多原则和公理,变得纷纷扰扰、强弱幻化不定时,每个人都会在其间处心积虑地营求争夺中经历更多的得失沉浮。当经历过许多成败之后蓦然回首四顾,超越物欲的羁绊时,才知道道者的求真,较之欲者的争势,谁是那个能够笑到最后的人。获取身心自由的妙境,原来在于道德物势的周全:大公无私地奉献至饿死是无后继之源的,但也不可能一味地去争夺和占有。
【崇尚情怀教育的力量】总之,不管是出自什么目的的奋斗,只要是全员参与的社会创造,就会成就丰富的物质财富。之后就必须有崇高的道德教育去引领和塑造人们高尚的情怀,才能造就社会的和谐。否则,就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以财富的刺激,衍生出更多的梦魇。当人人都以追求高尚情怀、道德显扬为荣、以能够以自己的才华造福社会为人生的最终追求、以奉献为尚时,社会就会安定繁荣、气正风清。到处存在着公平发展的机遇,营造着生生不息的环境,人生较人人私顾、处处充斥着掠夺和争斗的社会更容易成功!
【环境与人互为因果】如果一个人能加强自己的人生修养,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去铸就自己的高级情怀,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他都会是时代的领航者。如果这样的人能占一个社会或某一个团队的80%,那么这个社会或团队必将是蓬勃向上和一往无前的,并且,在这个环境中,也会造就更多正能量的精英。相反,一个社会到处都是自私自利、狭隘刻薄的奋斗者,社会将不再真正存在公理、公平和正义,而到处都是阴险、狡诈、伪善和利用,社会财富将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成了某些人所讲的“二八原则”(20%的人创造了【更确切地说是占据了】80%的财富,80%的穷人拥有着20%的资产)。经济基础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人们的意志,财富成了人们争夺的目标,混乱和战争等矛盾对立只会被越来越激化,治理只能成为一种粉饰,而不可能转化为和谐和统一。所以说,什么样的情怀决定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多数什么样的人生将决定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必定衍生什么样情怀的民众,从而呈现出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导致世界走向什么结局,二者因果相承,相互作用。
【政治教化深入的重要性】,最后,我可以引用《鬼谷子》中的一段看法:天下不治,在于人心不治;人心不治,在于欲念横溢。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乱象。但治乱只是手段,治心才是务本。若只是为治乱而治乱,以强力统一天下,纵使成功,天下非但不治,反而更易入乱。秦、隋二世而亡,明崇祯励精图治却加快了覆灭进程的历史事例,防人之口甚于防川的警训,载舟覆舟的道理皆是明鉴。政治的根本在于安抚人心,净化灵魂,使上下一心。周公三吐脯,忧患兴国,楚王好细腰,逸豫亡身,一切都是因果相推的。当由点及面,上行下效,已蔚然成风时再进行革新,成败的结局就不会由人的愿望所决定了。况且,不到眼前无路的时候,能够幡然觉悟者有几人?只有政治方针、道德教化、舆论导向甚至是法治手段深入到了风俗人情的时候,才能左右人们的行为及信念,它们对人们情怀高下形成过程产生的重要性不可或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师范大学论坛 ( 京ICP备07038780号 )

GMT+8, 2024-3-29 16:34 , Processed in 0.1795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